人人都爱马文才_分卷阅读_455
作者:祈祷君      更新:2020-07-30 19:19      字数:3954
  “我听说你的太医丞是二皇子举荐的,想来你应该知道最近发生在二皇子身上的变化,所以亲自来问问。”
  听马文才说起这个,徐之敬一直憋着的八卦之心终于蠢蠢欲动起来。这件事说起来不但他知道,而且还和他大有关系,只是这事说出来有点滑稽,还关系到皇家秘闻,他只能忍着。
  如今马文才问了,他打开门四下张望了下,又一扬手,在门前的地上、花盆中撒了些药粉,这才回到了屋中。
  “如果有人靠近,就会忍不住一直打喷嚏,倒比什么人看守都安全。”
  他笑吟吟地说。
  “你们问我二皇子为何突然热衷于争权夺势了,说起来你们肯定不信……”
  徐之敬带着几分神秘之色,将那天在萧综府里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猜测与应对说了出来。
  他说完后,以为马文才和褚向会受到惊吓,却没想到两人都挺镇定,似是毫不吃惊。
  “怎么,你们早就知道?”
  徐之敬也不笨,傻眼问道。
  “我姑母是前朝皇后,曾给我说过不少秘闻。”
  褚向顿了顿,又说,“就因为吴贵人当年有孕,所以我母后在宫里一直庇护着她,旁人只以为她是我姑母宫里一个普通的宫女。说起来也有些邪门,这位吴贵人虽然长相艳丽,却也算不得什么绝色,就不知为何,前后两位皇帝都看上了她,陛下根本不好女色,却依然纳了她。”
  萧衍并不是昏聩好色的皇帝,后宫里那么多嫔妃,哪怕倾国倾城的潘妃,他都没有多看一眼,就任由潘妃自尽陪东昏侯而去。
  可是他却看上当时还是宫女的吴贵人,还力排众议留下了这个前朝宫人,除了“邪门”,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原因。
  马文才倒是先听到宫里的传闻,再推敲出萧综的性情为何如此古怪的。
  “我之前在宫中,听到过一些传闻……”
  他说。
  “只不过陛下对二皇子殿下和其他皇子一视同仁,我一直以为这个传闻是个谣言。”
  这位二殿下举止一直别扭。
  若说他热衷与权势,可祝家想要脱离,他也任祝家脱离了,并没有赶尽杀绝;若说他贪财,自己将那糖方进献给了内监,他也就直接放弃,并没有为了一张糖方要求南方向他进贡甘蔗和糖块;
  他似是和临川王有合作,却也写过《钱愚论》讽刺临川王贪财无度。
  他好像一直和萧宝夤有联系,但萧宝夤显然更相信褚向而不是他,可见两人并没有如何牢不可破的盟约。
  尤其依祝英台所言,他还在海中洲上养了一支船队,随时都能出海。以前他想不明白,现在倒是恍然大悟。
  怕是因为萧综对自己身份的怀疑,他早就已经为自己留好了几条退路,不是从海路出海离国,就是从北方萧宝夤把守的边境北投魏国。
  正因为在梁国的一切都是可以抛弃的,他的心力也就没有放在朝堂之上,多半狡兔三窟,在各处都有自己的势力。
  也因为他早就生了抛却故国的心,什么浮山堰、什么镇龙铁,他也任由它被推波助澜,只为了从中牟利,好变换出逃的本钱。
  如今二皇子打消了那点对身份的疑虑,他便态度陡然一变,想要把之前错过的东西都补回来了。
  “二皇子倒是释怀了,可谁来弥补那么多在浮山堰中沉沦的百姓?”
  马文才想起那千里浮尸,在心中冷笑。
  “虽说浮山堰这么一环扣一环的阴损毒计一看便是出自萧宝夤那老狐狸的手笔,但他明知其中有鬼却利用一场灾祸装神弄鬼弄什么镇龙铁,难道也算是有苦衷?”
  前后两世,浮山堰都令他为之动容,浮山堰一崩,等于梁国这么年的基业也跟着崩了。
  二皇子这时候想力挽狂澜,已经晚了。
  他垂眸思忖,用余光扫了眼褚向,发觉后者也在思考什么,心中微微一动。
  “既然知道前因后果,我心里也有数了。”
  马文才当即起身,来的匆匆,去的也干脆。
  “徐兄,多谢。”
  “你这就要走?”
  徐之敬没想到马文才来就是为这个,连忙又喊住他:“你先等等,我之前听说祝英台好像要纳妾是什么情况?可是有了什么麻烦,被什么女人缠上了?”
  祝英台的性子他们都知道,又单纯又热情,徐之敬本就是人性本恶论的拥簇者,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不由得为祝英台担心。
  再加上马文才那时候出了京,他下意识就以为祝英台是被人骗了。
  听到这个,褚向倒是讶异了下,看了眼马文才。
  马文才没想到祝英台的事居然连徐之敬都知道了,挑了挑眉说道:“不是什么大事,一个寡妇被人看上了,怕守不住家业,请祝英台帮忙给个身份,以免被人夺了财产。那女子和祝英台有些旧交,她心软,就应了,算是个外室吧。”
  徐之敬一听,倒像是祝英台会做出来的事。
  “原来如此,是这样那天我就不去了,你也多看顾些祝英台。”
  徐之敬叹气,“如今他是太子那边的人,我是二皇子的人,我怕生出什么波折来,给他惹麻烦。”
  “哪有那么多念头,和祝英台相处你不必想那么多。”
  马文才摇摇头,笑了,“我会把你的担忧带到的,你且好好做你的太医丞罢。听说从刘宋以来,除却这些年,太医令还没有不姓徐的……”
  徐之敬咧出一个笑容,了然颔首。
  “这是自然。”
  “那我拭目以待。”
  马文才施施然一礼,快步离去。
  他从太医署离开,没有回裴家客院,也没有回在京中买的私宅,而是去了牛首山的白袍军大营,一晚上都没有离开。
  到了第二天中午,有人只身来见,一入帐便跪地复命。
  “小主公料事如神,那褚向果真一出太医署就去了城中某个铺子。据家中游侠儿查探,那卖北货的铺子应当是个接应的据点。”
  跪地的人低声说:“可否要兄弟们去查探下消息?”
  马文才手指摩挲了下手中的书信,神情晦暗不明。
  “不必,盯着即可。”
  他说。
  “摸清楚有谁进出那里,我要知道这些人是谁。”
  第373章 含羞带怯
  战场之上尚且暗箭难躲,闹市之中更是防不胜防。
  弩机大可制成床弩攻城, 小可藏于袖中防身, 这种器械可以拆卸转移, 携带方便又不需要多少训练, 一直是历朝历代禁止私人装备的器械。
  前朝曾有多起行刺之事,就是刺客将弩机拆卸成零件再到行刺之处重新拼起, 伺机在御道旁行刺。
  到了梁朝, 萧衍自然警惕弩机的这几种特性, 立下严苛的律法,若私藏弩机、或弩箭一百支以上的, 便要抄家除族,这一点王子与百姓同法。
  魏国和梁国也差不多一样。
  北魏以骑兵为主,对弩这种可以单手操作的器械很是忌惮,虽然没有像萧衍那样立下重法防范弩机, 但一旦被人发现私藏弩机也是要遭到弹劾的,而且一弹一个准。
  更何况弩机的制作复杂, 其中的机括需要品质极高的钢材,一般只有军中的制械所有制, 出入都有严格的控制, 即便是太子贴身的侍卫,也没有一把弩机。
  这闹市之中有人拿来杀人, 说明这东西对于行刺之人来说并不算什么稀罕之物, 在这种情况下多来几把弩机, 即使是花夭也要被射成筛子。
  褚向一听到“弩机”二字就变了脸色。
  他在京中长大, 见过褚夫人如何为获得武装而费心费力,当然知道获得一把弩机有多难。
  莫说花夭,就连心系舅舅精兵的褚向,此刻也不敢再去光宅寺那边的巷子了。
  听说出现了弩机,很快就有左卫的府卫、建康府的差吏以及御史台的御史来现场勘查。
  当他们到了褚向所说的地方时,根本没有他那几个亲卫的踪影,墙头、地上也没有打斗的痕迹,仿佛褚向早上所经历的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如果那些亲卫死在当场,褚向也许不会太惊讶,可现场一点反抗痕迹都没有,就能把那些能征善战视死如归的亲卫带走了,双方的实力差距不是一丁半点,让褚向心慌意乱。
  如今京中的府卫几乎都是吃干饭的货,在现场绕了几圈发现没人就走了,建康府的差吏倒是负责,细细记录了口供、褚向经历的事情,失踪的几人相貌特征,但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建树。
  偏他们的态度又客气又认真,想要和他们发火都不行。
  倒是御史台来的几个御史仔仔细细地勘查了现场,又接了花夭手中的铁箭现场摹了本,给出了一番结论。
  “褚郎君,之前在光宅寺前拦截你们的黑衣人,和后来用弩机的刺客,怕不是一伙人。”
  “不是一伙儿人?”
  褚向愣住。
  那御史大概也觉得这士人很倒霉,有同情的表情点了点头。
  他不着痕迹地看了眼身后的同伴,见他对自己微微点头,继续说:“四周并无凌乱的痕迹,说明埋伏之人对于这里的地形非常熟悉,并不需要提前探查;褚郎君说这些人准备了好几张绳网,这种东西堆积起来时非常重,携带也容易被旁人侧目,现在又是白天……”
  “是以我们推测,那些埋伏的人应当早就摸清了祝小郎的行踪,在附近准备了多时,只等着一击得手。只是小郎身边的护卫确实本事了得,武器也足够锋利,让小郎能逃了出去。”
  他拿着黑衣人身上搜到的短刀,“这些黑衣人上肢粗壮,应该是惯于做粗活的人,并不是从小培养的刺客。他们身上带的是短刃、上面也没有喂毒,再加上之前只是用绳网困人、现场也没有血迹,说明他们可能只是想活捉褚郎君,没有想过下死手。”
  “后来射出弩箭的人是来自于你们的背后,而不是和这些黑衣人一起埋伏于骠骑桥附近,否则只要一箭射中褚郎君的腿部,褚郎君连逃的机会都没有。”
  监察御史叹气:“后来的这些人,是要杀你的。他们迟迟不动手,怕是想要趁你们乱做一团时来个渔翁得利,将你的死嫁祸给要活捉你的黑衣人一伙。”
  “那他们为什么要杀黑衣人?”
  花夭明显不懂这逻辑,“这种弩机大多可以连发,如果我躲不过,行刺之人最多再补上一箭;如果我躲过了,这人必死无疑,怎么都是死……”
  一个是要抓褚向的,一个是要杀褚向的,结果要杀褚向的杀了抓褚向的……
  到底有多少人要对褚向下手?
  太乱了,头疼。
  “这……”
  之前侃侃而谈的御史似乎也被问住了,有些语塞。
  “或许,是为了黑衣人善后。”
  一道沙哑的声音从那御史身后传来,另一个御史低着头猜测道:“也许这两支人是互相认识的,只是目的不同。用弩机的不在意其他人的生死,却要杀人灭口,这不是很能说明什么?”
  他似乎是染了风寒,声音有些沙哑,一边说还一边咳嗽,用帕子捂着口鼻,大约是担心飞沫会飞到别人身上。
  这青衣御史如此一说,其他几个御史也点起头来:“正是如此!两边人说不定是认识的!”